工大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制造是汗水工业 走向中国创造从创意开始

 关闭 [复制链接]

247

主题

0

好友

1713

积分

荣誉会员

团支书同志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西工币
9084 枚
好评度
10 点
声望
486 点
注册时间
2006-9-5
帖子
1460
积分
1713
UID
2856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论坛元老 帖子大王 水瓶座 丑牛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3 07:12: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是对中国制造这一“汗水工业”最为形象的描述。“中国制造”与“外资创造”的现象,已经上升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战略,但“中国创造”还需要“技术+创意”的两条腿走路战术。
   
  “中国创造”从“创意”开始
   
  汽车行业内有一种说法,在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中,外资提供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70%的利润,而中方企业只得到利润的30%。有专家估计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指一个公司根据自己的规格设计和生产一个产品,然后将其出售给另一家公司来冠注商标和分销)贴牌产品的利润,外国人拿走了92%,中国人最多拿到8%。产品利润从制造向创造的转移,让中国企业在代工环节的获益微乎其微。这一现象把专家们的关注焦点转移到了对英国经济学家称之为“中国的工业革命”的反思上——中国制造走过了20多年,形成了所谓的“工业革命”,但是并没有产生统一的工业文明和工业文化。作为一个以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要方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向创造型大国转变并没有实质的进展。这是2005年7月8日,北京嘉里中心,“2005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所获的感受。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并组织,旨在为我国尽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献计献策,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创造”除了需要“中国技术”,还需要“中国创意”。
   
  走出“汗水工业” 如果是“中国制造” ,就一定会被打败。如果是“中国创造”,就一定不会败。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两年前就放出话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顶!~顶!~0 扔鸡蛋~扔鸡蛋~0

247

主题

0

好友

1713

积分

荣誉会员

团支书同志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西工币
9084 枚
好评度
10 点
声望
486 点
注册时间
2006-9-5
帖子
1460
积分
1713
UID
2856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论坛元老 帖子大王 水瓶座 丑牛

2#
发表于 2007-5-23 07:12:17 |只看该作者
那么,什么是“中国创造”?
   
  “‘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张瑞敏表示。作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海尔集团在2002年就已经成功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打进日本市场,在日本本土和日本制造“短兵相接”,并提出“中国创造”才是取胜之道。在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看来,所谓中国制造是地域概念,只要在中国领土之内制造出来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无论它的品牌、设计、技术、利润归属于谁;而中国创造是所有权概念,是指中国控股的资本,他们拥有了技术、品牌、利润,无论它是在国内生产,或者是在国外生产。
   
  “比如我们在越南办了个越南力帆,占有70%的股份,就是越南制造,但由中国创造。”
   
  作为全球最大的影碟播放设备制造基地,中国每出口一台DVD需要交给外国人18美元专利费,除去成本,只能赚1美元。一台标价79美元的MP3播放机,属于中国企业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产业上游,外资拿走了创意、设计和核心技术;下游,外资掌控着品牌。而“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是对中国制造这一“汗水工业”最为形象的描述。但是,中国企业普遍被“市场容量大”的假象所蒙蔽,片面追求市场、渠道、价格等要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就陷入了一个困境:产权制度上的问题解决不了,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竞争能力;没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就难以转化为财富。
   
  技术+创意=中国创造轰轰烈烈的“中国制造”的热闹表象背后,是中国企业利润的大量流失。对于企业来讲,由以前所谓的OEM到了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是指一家公司根据另一家公司的规格来设计和生产一个产品),成为一个独立的产品提供商,这种转变是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事实上,我国在1990年代后期已经注意到“中国创造”这个问题,我国提出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意到我们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全国建立了5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发展了,对发展创意产业却一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现在制造业的文化含量低,品牌、创意、设计水平低,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齐勇锋说。可见,技术的生产与创意的生产,是“中国创造”战车的两只轮子,但至少现在来说,国家对“中国创造”的支持,还只是一条腿走路,更侧重于技术创新层面,而忽略创意生产的层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0

好友

1713

积分

荣誉会员

团支书同志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西工币
9084 枚
好评度
10 点
声望
486 点
注册时间
2006-9-5
帖子
1460
积分
1713
UID
2856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论坛元老 帖子大王 水瓶座 丑牛

3#
发表于 2007-5-23 07:12:32 |只看该作者
“必须把制造业升级跟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紧密联系起来。”
   
  齐勇锋说。在今天的中国,一种普遍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资本运营者找不到投资的方向,越来越多的投资项目的资本拥有者最终发现经营困难,甚至一败涂地,“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种答案至今为止没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视,就是创意的匮乏。简单的讲,在信息时代,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对“财富”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有形的资源、实物的资产和触手可得的资本。而微软的总裁盖茨却讲,好的创意才是价值之源。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 Industry、Creative Economy),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它与技术生产力不同,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创意产业专家金元浦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更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 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0

好友

1713

积分

荣誉会员

团支书同志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西工币
9084 枚
好评度
10 点
声望
486 点
注册时间
2006-9-5
帖子
1460
积分
1713
UID
2856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论坛元老 帖子大王 水瓶座 丑牛

4#
发表于 2007-5-23 07:12:50 |只看该作者
资料: “英国制造”、“香港制造”的创意转型英国
   
  英国也曾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英国制造”逐渐失去功效后,如何调整国内产业,获取更高的附加值是英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布莱尔1997年当选英国首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
   
  10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产业增长93%。创意产业是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2002年,创意产业行业内约有122,000家公司在登记注册,雇佣总人数为190万,成为该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
   
  2003年,英国首相战略小组指出,政府对创意产业采取了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积极有效的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创意产业成功推动了英国出口,有效地抵补了货物贸易逆差。香港
   
  2002年9月5日,半官方机构香港贸易发展局公布的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显示:至2002年3月为止,香港创意产业聘用了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
   
  2003年1月8日,董建华在第二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在“拓宽经济领域”的标题下,正式提出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香港市民的知识智慧、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灵活求变的能力,是发展创意产业的良好基础,相关政府部门将共同研究具体方案,营造有利环境,推动及协助创意行业的发展。
   
  2004年5月,香港财政司长唐英年表示,加强对设计及创新发展的支持,政府计划动用2. 5亿元成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xatubbs.com ( 苏ICP备11050183号 )

GMT+8, 2025-7-21 06:39 , Processed in 0.0983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