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校双聘院士简介★★

 关闭 [复制链接]

167

主题

0

好友

628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西工币
5619 枚
好评度
-4 点
声望
865 点
注册时间
2006-8-29
帖子
199
积分
628
UID
2597

特殊贡献奖 论坛元老 宣传大使奖 亥猪 终身成就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15 22:00: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A·п·达斯坦科:1937年7月出生,1978年在明斯克信息大学获微电子学工学博士,1980年荣获前苏联功勋发明家称号,成为前苏联享有此殊荣的12名专家之一,1986年当选为白俄罗斯共和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固体电子学、高能离子束、等离子束和等离子体的研究,是国际微电子领域颇有知名度的发明家。












比库尔:1946年5月出生,1976年乌克兰理工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1989年获白俄罗斯共和国科学院通讯院士。主要从事等离子体技术、薄膜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3部。











谢友柏:1933年9月出生,机械学设计及理论、磨擦学专家。江苏省高邮市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在国际上首先与他的同事们提出转子轴承系统广义能量守恒原理,从理论和实验证明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首次在国内完成油膜刚度阻尼测量。发展国外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磨擦学系统方法,提出磨擦学系统工程思想,构造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轴承系统等的磨擦学设计和安全运行上,得到丰硕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方面,科学地论证了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并发表了大量论著。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爱慈:1941年11月出生,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电子束加速器专家。浙江省绍兴市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常务理事。参加了我国第一台高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主持了它的改进和扩充,拓宽了用途。主持研制成功我国束流最强达1MA的低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闪电二号,提出正确的技术设计方案并解决多项重大技术难题,该设备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加速器自1990年运行以来,在科研试验、抗辐射加固和高新技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拓了极强脉冲电子束研究方向,主持了极强电子束的产生、传输、诊断及其应用的研究,并为重要科研试验项目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主持了高功率脉冲开关和纳秒高电压测量等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都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国家、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才鸿年: 1940年1月出生,金属材料专家。北京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顾问、总装备部先进材料专业组组长。长期从事军用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了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和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的研究工作,发明了我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装甲钢,为我国复合装甲材料与结构的发展奠定了较玫幕?。恢鞒至嘶鹋谏砉茏越艏际跫坝τ没?⊙芯抗ぷ鳎?渭恿俗越羯砉芷@褪倜?难芯浚?群蟠戳⒘嘶鹋谏砉芤貉棺越艏际鹾透咝б貉棺越艏际酰?古诠芮慷忍岣?0%-100%,并成倍提高疲劳寿命;组织了军用新材料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研究;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国防973)项目特种材料模拟、表征与优化设计。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一九八六年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系统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获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获准专利1项,发表论文31篇,专著2本。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先祥:1940年4月出生,导弹发射及运用技术专家。江苏省如东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任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二系教授。在我国首次提出战略导弹新的作战思想,并研制出相应装备;研制出多种型号地地导弹大型综合性模拟系统;研制并建立了我国第一套战略导弹测试发射设备自动检定系统;发明了新型步进电机细分控制系统;发明研制了先进高可靠性的液压系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激光视景模拟器和语言合成音响模拟器;解决了导弹瞄准精度受太阳光、强灯光干扰的技术关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各5项,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10部。培养博士、硕士生近70名。荣立一等功1次。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德龙:1952年8月出生,甘肃兰州人,1976年8月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水泥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在南京化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在德国clausthal大学取得学位工程师学位,1996年在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研室主任、粉体工程研究所所长、材料系系主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等职,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建材工业科教委委员,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冶建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新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国家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委,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级会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等国内外八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等职。现中国工程院化学与材料学部院士。1998年徐德龙教授上任校长时,曾宣布自己将是一位平民校长,在当选院士后他说我将永远是一位平民院士

  
徐德龙教授长期从事硅酸盐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与工程技术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是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 对以悬浮预分解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水泥干法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而新颖的观点、概念、见解和建设性的意见,因其独创性而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高度评价,对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被行业知名著作和教科书多处引用。
2 开发了三个系列的x·l
型技术,使国外引进的三种立筒预热器窑产量翻番,热耗下降30%,电耗下降15%,吨水泥投资降低50%,水泥熟料质量提高。在100多家企业推广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
创造性地提出了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用高固气比预热预分解技术建成4条生产线,主要指标居同类型窑国际先进水平。
4 创办了集教学、科研、产业和新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粉体工程研究所
,将成果推广积累的三千多万元用于深层次研究和科研条件的改善,共培养博士16名、硕士28名。
5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排名第1),省部级一等奖4项(排名第1),二等奖3项(两项排名第1、一项排名第2)














李述汤教授为著名的材料化学和物理专家,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李院士1947年1月出生于湖南邵东,1969年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毕业,1971年获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1974年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城市大学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科院理化技术所纳米有机光电子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金刚石、纳米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在金刚石研究方面,开展了硅衬底上金刚石成核、生长及异质外延的机理研究,提出了制备高质量外延金刚石薄膜的方法,用含烃的低能离子束在硅衬底上直接生长出异质外延的立方金刚石纳米晶,揭示了其形成机理,并用于制备其它超硬薄膜;在纳米材料的研究中,发展出一种高产率制备硅纳米线的新方法,提出了氧化物****生长的机制,并将此方法推广到合成其它半导体材料的纳米线,得到量子效应导致硅纳米线能隙展宽的实验证据;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中,提出用电偶层的概念解释金属/有机界面能带的突变,用嵌入无机层和修饰有机发光层表面的方法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提出了高温NPB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新方法。
  李述汤院士于2002年9月受聘于我校光电工程学院,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科技合作等重要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悉心的指导。获悉喜讯之后,校长刘江南教授发去贺信,预祝李院士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同时希望李院士能够更加关注西安工业大学的发展,为我校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顶!~顶!~0 扔鸡蛋~扔鸡蛋~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xatubbs.com ( 苏ICP备11050183号 )

GMT+8, 2025-7-22 13:58 , Processed in 0.208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