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流] “病理性上网”背后有没有“猫腻”

[复制链接]

20

主题

0

好友

91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西工币
256 枚
好评度
1 点
声望
81 点
注册时间
2009-8-11
帖子
46
积分
91
UID
236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8 11:07: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广州白云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主任沈家宏介绍说,目前业界准备不再使用“网络成瘾”(网瘾)这种说法了,改称为“病理性上网”。卫生部正在进行调研,确定它的诊断标准,一旦诊断标准确立,“病理性上网”就是一种病(3月27日《广州日报》)。

  说实话,看完报道,笔者根本没有搞懂“网瘾”和“病理性上网”有啥区别。以笔者浅见,把“马铃薯”称为“土豆”,并不能改变事物的本质,“网瘾”和“病理性上网”也还是指同一种现象。只不过,加上“病理性”几个字,会加剧人们对“网瘾”现象的担心。

  从网上可以查到,提出“病理性网瘾”这一概念的广州白云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本身是一家治疗网瘾的机构。这样的“文字游戏”中间会不会有不为人知的利益存在,笔者不敢妄加推测。但全国网戒机构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产业,这是不争的事实。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网戒行业的规模已达数十亿元。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官方的定义改变,都可能对网戒市场产生巨大影响。而把“网瘾” 称为“病理性上网”,无疑会增加人们治疗“网瘾”的迫切性。

  在“网瘾”还没有被诊断成“病理性”的情况下,现在全国各种网戒机构已经多如牛毛,各种“疗法”也层出不穷。如果国家权威部门真的有朝一日界定了“病理性上网”的标准,以全国近4亿网民的基数,以中国家长对孩子“患病”的那种超乎寻常的关心,该会产生多大的市场,会创造多大商机,会有多少人的血汗钱跑到奸商手里,肯定会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青少年迷恋于上网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的专家应该找出一个解决之道,而不是改个名字吓人。网络作为改变人类生活的一项重大发明,的确很多人已经上“瘾”,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正是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一种标志。有关部门一定要慎重行事,不能给老百姓都扣上一顶“病理性”的帽子。如果“网瘾”真的改成“病理性上网”,也许离电视上大声叫卖“戒网贴”、“戒网液”、“戒网灵”的日子就不远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顶!~顶!~0 扔鸡蛋~扔鸡蛋~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xatubbs.com ( 苏ICP备11050183号 )

GMT+8, 2025-7-22 11:10 , Processed in 0.0958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