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航一号”发射过程完全按照神六步骤

 关闭 [复制链接]

14

主题

0

好友

148

积分

秀才

Rank: 3Rank: 3

该用户从未签到

西工币
3421 枚
好评度
0 点
声望
247 点
注册时间
2006-10-22
帖子
18
积分
148
UID
47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13 17:56: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主持人:搜狐网友大家好!2006年11月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4名本科学生自主研究设计了一枚火箭,并且在酒泉卫星中心成功得将它送上天空,这在我国航空事业上是一个创举。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它的研制者和几位辅导老师,听他们讲述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来宾名单:

  谭振亚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蔡国飙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常务副院长

  张玉珠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副院长

  马树微老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助理

  朱浩,火箭的设计总负责人,主要负责的是火箭发动机的总体设计

  王光远,飞行器设计专业,负责设计弹道

  杨勇,负责火箭的电路部分、发射和分离回收

  成绩、实践、时间,一个都不能少

   主持人:欢迎三位同学和个位老师的到来,首先请问老师,这次活动是由谁来发起的,初衷是什么?

  张玉珠:我们宇航学院集中了火箭的各个部分内容学习,所以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把我们三个不同的专业组织起来做个综合性的东西,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这当中真正得到在实践上的锻炼。

  

我们商量了很久,觉得这个题目正好适合学生做。

  主持人:这14个人是以什么标准挑选出来的?

  张玉珠:当时是去年11月份,我们学校保研已经结束了,所以我们从保研的学生选了14名学生来参加这个项目。一个是他们很优秀,二是他们保研了以后,有精力来做这些事情。

  主持人:能保研的都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吧,如何平衡成绩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张玉珠:我们保研的话,主要是看成绩,但是还要参考学生其他方面的情况。其他的方面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我们学校每年都有科技课外活动的项目;另一个是看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的情况。我们当时定下朱浩作为负责人,其他的同学都是由他来选择,院里最后拍板。

  主持人:保研的学生很多,朱浩你怎么选择你的合作伙伴?

  朱浩:保研的同学书本知识肯定是没有问题,另外就是看他们以前有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看这些同学有没有时间。实践和经验是我选择同伴的主要的原因。

  主持人:当时老师对他们做这项实验有信心吗?是看中过程还是看重最后的结果?

  张玉珠:我们多次论证这个项目,我们认为它能够做下去。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宇航学院专业配套齐全,我们有三个专业,一个是飞行器设计专业,包括弹道设计,结构设计等;一个是飞行机动工程专业,主要做火箭发动机设计方面的工作;最后一个是探测技术专业,做控制,电路设计等,所以在火箭的研制过程当中我们的专业是齐全的。

  其次,我们对这些同学的专业知识也是很肯定的,这些学生是等于我们学生里边最优秀的成员,我们对他们充分信任。另外一个我们有相关的厂所支持,在我们这么多年办学过程当中,我们为科研院所输送了大批人才,他们给我们很多支持,促成了我们这个项目顺利实施。

  主持人:很多网友不了解火箭的制造工艺,你们能不能用通俗语言简单介绍一下?

  朱浩:简单说一下,首先是调研,调查研究,然后确定一个总体的方案,总体的方案确定之后,进行系统的设计,然后加工,零部件的加工完成之后,就进行各个分系统的实验。实验完成之后有个调试阶段,做进一步的修改,最后做组装,完成总体的实验,结果就是现在这样的。

  主持人:所有的过程都是你们亲自动手完成吗?

  朱浩:不能说所有的过程都是由我们来完成,但是所有的过程我们都参与了。像发动机的制造,这个需要专业的人员和部门来做,但是我们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来观摩学习,看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几乎所有的试验的过程我们都在现场,有时候还帮专业的人员做一部分的事情。

  马树微: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亲手做的,但都是按照他们的设计做的。

  杨勇:有一些部件最后的加工是一些专业的工程师来做。组装这个事情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都有实习课,所以真正动手操作也不是特别困难。

  主持人:设计中间遇到问题怎么解决?

  张玉珠:我们的老师这些年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此外还有一些专家也给学生们很大的帮助,提出了很多的修改意见,这两方面是对这个项目的成功进行的保证。就是说,学生们遇到问题肯定有咨询的地方。
 主持人:问一下三位同学,你们在这个项目中对自己有信心吗,信心源自何处?

  朱浩:有信心,肯定有信心,没有信心,我们也不会来做这个项目。第一个我们学校的专业教育是很完善的,包括从专业知识的学习到实验、实践的环节和实习,我们都参加过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我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此外,学校的老师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精神上鼓励我们,实际操作中如果遇到问题也会直接指导我们。

  


  主持人: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

  朱浩:我们每一个项目都失败过,发动机刚开始就出了问题,当时感觉到特别的郁闷,非常的难受。还有一次是我们同学设计的喷管也失败了,他当时特灰心,我们都挺难过的,后来很多老师都安慰我们,大家在一起解决问题,到第二次试验的时候我们就都成功了。

  老师在精神上和技术上都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每次我们遇到技术问题都是他们指导我们解决,要不是老师的帮助和鼓励,我们确实做不下来,当时的压力确实很大。

  主持人: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火箭计划会彻底失败?

  朱浩:肯定考虑过,包括这次发射飞行实验,我们考虑如果万一失败了,我们如何面对,我们这些都想过。但是我们总觉得应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可以寻求老师们的帮助,也可以通过我们的自己的努力解决。可以重新进行设计、修改和调试,直到成功为止.

  主持人:这次火箭的发射还是很成功的,但是分离回收系统最后出了问题,查出原因了吗?

  朱浩:回收系统所有的地面实验都没有问题。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分离不成功有很多的可能性,我们现在也在分析哪一种是最可能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最后的故障,我们需要做实验来验证。我们还要把火箭继续完善,把回收的系统问题给解决掉,我们要把我们各个系统的实验都做成功。

  主持人:你们在火箭的制作和发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朱浩: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我们项目刚入手的阶段,因为我们之前没有真正的做过一个系统的火箭,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开始入手,是从发动机开始做,还是其他方面,这个都不是很清楚。因为这件事,我们一直做调研,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万事开头难!

  王光远:我觉得可能比较难的是整个火箭的气动性能。因为没有风洞实验条件,所以我们就想了各种办法,包括工程估算、软件计算来算这些东西,每一次的算都差一些,后来我们跑去图书馆把相关的东西都翻了出来,查到一些经验的数据。然后把前人做的一些数据进行对比,找到解决方案。

  杨勇:我主要负责工程规划这方面电路这部分,但是刚开始也是不知道它应该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来走,以什么样的工程标准来要求,这一点我们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主持人:火箭研究中你们比较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朱浩:我最难忘的就是火箭发射的那一瞬间,火箭出去了,成功了,很激动!我觉得现在不光是现在,包括以后我也会记住这件事情。过程当中最难忘的是第二次发动机实验,因为在发动机实验前两分钟,北京同学给我发短信说分离机构实验成功了。两分钟我们发动机的实验也成功了,那一天非常的难忘,非常的兴奋,双喜临门。

  王光远:发射的前一天,酒泉发射卫星的领导和专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是安全的问题。他们说在发射的过程当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发生各种意外的情况下,火箭会怎么样飞,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我们考虑到,而我们很多情况都考虑不足。所以在当天晚上我们进行了紧张的计算,因为发射当天一旦出现问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我当天晚上一直在紧张的计算这个数据。

  谭振亚:根据早上的天气进行计算,算完之后,其他的技术人员帮他审核,还是要学生自己算,火箭出去以后,估计落点在哪里,风向多大,角度多大,都是由学生自己算。然后由专门的专家来核算一下,看对不对,算是由他们来算的,都是他们自己做的,这就是对他们一个最大的锻炼。算完之后确定发射角度。

  王光远:当天要根据风速计算数据,40分钟倒计时的时候,要马上把这个结果拿出来。所以我必须在前一天晚上做很多的准备。一夜没有睡觉。第二天火箭落点跟我的计算结果非常的吻合,我很开心,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蔡国飙:这一块计算还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整个飞行的风速包括风向都有变化,这个都要考虑进去,在确保绝对安全的情况下,算一个最佳的发射角度。

  主持人:在座的老师很多都是从始至终一直跟着学生完成这个课题的,你们是否能讲一些印象深刻的花絮?

  谭振亚:第一枚火箭发射之后,我很注意看我的学生,他们那个时候的心情无法诉说,是激动、兴奋、惊奇、还是震撼,他们都趴在火箭上说:这部分是我设计的,这部分怎么成这个样子的;这个是我的,这部分怎么成这个样子了。当时实际上周围站满了很多发射中心的重要领导,重要的专家。学校很多的教授老师都在那儿。那时候学生眼睛里已经看不到周围有其他什么人了,全都专心致志的看着自己的火箭哪一部分是这是我自己设计的,现在成了什么样子,在他们的世界里其他的事情都没有了,好像火箭就是他们的生命,就是他们的全部,就是那种感觉。他们非常非常的投入,全部投入到了火箭上了。我不仅看到了火箭我还看到了我的学生是一种怎样的投入。

  马树微:火箭发射的时候,我带了两个学生参加珠海航展,我们也是特别的关注酒泉的发射情况。我一直通过电话跟蔡老师保持联系,我带去的两个同学也是特别的关心,因为他们也都直接参加全部的设计工作。知道一号上午要发射的时候,我们心里一直在想发射的情况。当时在航展现场我收到短信,我们知道火箭发射成功了,当时心里非常的兴奋。我们当场在珠海航展现场向大家宣布我们火箭已经成功的发射,那时候感觉特别的兴奋。但是没有到发射现场,也非常的遗憾。

  谭振亚:我当时在现场,前面的研制、设计我没有参加过,但是我去了发射中心现场。我刚才说了一句,发射中心这次是完全按照神州六号发射的全过程,那个庄严神圣是他们看不到的。不管他们是在现场观看,完全是他们自己在操作,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终生难忘的经历。还有一个插曲,我们的老师是带着同学们,直到进入发射阵地进行调试准备发射前,同学们是亲自操纵全过程,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的院长们、我们的蔡院长亲身在第一线,在最关键的时刻,我们的蔡院长给学生坐阵,做主心骨,有什么危险发生、什么预案。这个火箭虽然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可能会发生各式各样的情况,什么情况、什么预案,出现情况谁来指挥,谁来承担风险,我们老师做到了。“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最关键的时候,老师在最前沿来给学生指导,都是学生来做,老师坐阵,老师当他们的主心骨,这一点我感受很深。

  蔡国飙: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我们的试验队,十个同学到研发中心是28号同时到的。一部分的同学从呼和浩特坐了两天半的汽车到的,另外一部分人从北京坐飞机过去的,也就是28号到的,到了以后中心的领导专家带大家参观了飞船发射架、测控中心、展室。我们的同学到了以后一直在紧张的工作,从28号一直到1号在那个地方工作,都没有到东方航天城城里面去看一看,临走的那一天,2号那天早上我才带着同学到城里面看一看,感受了一下当天航天人他们是什么样的生活,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主持人:你们通过这次的火箭研发找到了航天人的感觉,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朱浩:可以概括为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谭振亚:发射神州六号的全过程都是在那儿,那里克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的,操作台不是什么人都能摸到的,他们不光是进去了,还要操作全过程,所以肯定特别有体会。

   主持人:那你们14个人在这个项目中是怎样一个生活状态,每天的生活都很紧张吗?

  朱浩:最紧张的时候是在我们本科结束之后到发射之前的一段时间,我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火箭的最后的组装、调试工作上,那确实比较紧张,也经常熬夜。在那之前,我们基本上把我们的时间分成几部分,我们有课程和毕业设计,还有一部分时间用在火箭的设计和研制上,还有一些个人的事情。

  主持人:你们都有男朋友和女朋友吗?全身心的投入到火箭中,陪她们的时间就少了,他们会不会不高兴?

  朱浩:有的同学有女朋友,但是好像没有影响到感情吧,听说我那同学的女朋友也很支持他的工作。

  主持人:你们成功发射火箭之后,频频接受媒体的采访,你们的心态和生活有没有变化?

  朱浩:我觉得没有什么的变化。我们现在都读研究生,课比较多,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学习上,跟以前的生活差不多。我们只是学生,我们做成这件事情只是因为赶上了一个好机会。我们的北航的所有学生可能都有这个能力,只不过是我们14位同学有这样个实践的一次机会。

  要说心态变化,实际上通过这次项目,我们了解航天对技术和工程各方面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我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我们还会继续努力和深造。

  主持人:廉价火箭到底廉价到什么程度,你们这次研发火箭经费用了多少?

  朱浩:在这个过程当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科工六院等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好多都是无偿的。因为他们的这些帮助都是无偿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我们真正的具体经费要多少钱还是不太好统计。

  主持人:现在14个人都在读研究生吗?未来有什么打算,会不会再组织到一起造个飞船什么的?

  朱浩:我们首先要把北航一号的问题解决掉了,让它的性能和功能更好。在以后的路上,如果我们有机会在一个单位工作,有可能会再一起搞火箭。从现在的趋势来看,我们将来都要做科研工作。现在我们14个人都在读书,主要是帮助导师搞一些科研,都是一些很大的项目,我们具体做某一个部分,也是很有挑战的
老师:希望他们成为航天界领军人物

  主持人:您怎么评价这次学生的实践?

  谭振亚:这个实践的项目是教师们课堂活动的继续和延续,是一种紧密结合。没有课堂、没有教师、没有教授就没有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是我们课堂教学理论教学的继续和发展。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如果把这个项目当做一个工程项目来讲,它还是有一点瑕疵,能算作是发射成功。但是从教学的角度和过程和效果来看,从发射中心还是我们学校、还是学生、教师、社会各个配合的行业都认为是圆满成功的。

  


  学生参加了全过程,我觉得这是有示范性的一次科研活动,不仅对宇航学院的学生有示范性,而且对学校的各个专业的教学都有了示范性。甚至可以普及到全国的高校。全国的高校大扩招以后,不少的高校实习都过于形式化了,回家自己写一个调研报告,完了交一个报告给个分就完了,就实习了,不少的大学是这样的。而我们这个项目就示范了全社会,学校要叫学生真正的去实习,真正的与实践与理论结合。

  主持人:学校未来会有更多的航天计划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吗?

  谭振亚:有,后续还有一些计划,北航二号和三号和N号。什么意思呢?北航一号这样的本科生从事科研的实践活动要持续的发展下去。尽管每一次参加的学生是有限的,但是这种活动带有示范性、引导性,不仅对我们北航的各个学科、各个专业有示范性、有引导性,而且我认为,对整个的全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各个用人单位都有一定的示范性。它呼吁着全社会各个科研和生产单位都来关心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实践,关心人才的培养。

   我们这次北航一号也正是得益于了全社会,包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科工集团六院、三院、航天科技五院和其他的一些还有一些单位,得益于全社会各个单位他们的无私的捐助和大力的支持,很多单位都是无偿的支持。比如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个发射的全过程完全是按照神州六号的全过程和全步骤来进行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给予了我们全力的支持和重视,他们表现出对人才的期盼,对现在青年学子未来的期盼,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主持人:毕竟能够真正参加这种大规模科研的本科生还是极少的,那么对于大多数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蔡国飙:根据同学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实践项目。

  张玉珠:我们学校不光是这个项目,我们每年都要办一个的“冯如杯”。这个活动是非常的丰富多彩的。我们北航的教务部门还有一项SRTP计划,也是支柱学生搞课外科技活动。这是为了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的机会。

   主持人:听说你们的团队设计还参加了珠海航展,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

  马树微:我带了两个同学,参加了珠海航展这样一个国际性的航空航天博览会,作为参展单位之一,我们北京航空大学参加了这次航展,北航一号作为学生自主设计的探空火箭也作为北航的产品之一参加航展。在航展上也是我们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无论是对于业内的专业观众来说,还是对公众观众来说,他们都对这个火箭很感兴趣。而且还有香港的十几个大学生,从有关的媒体上知道了我们北航学生设计了一个火箭之后,专程从香港来看我们的火箭。在航展开幕的当天,有几家珠海的媒体,包括北京的媒体,北京青年报做了相关的报道和采访。

  我们参加航展主要还是让社会各界了解我们一下北航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不仅要展示我们的火箭,主要是火箭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一直强调的不是结果,我们强调是过程对学生教育的结果,这个是更有意义的。

  主持人:三位同学能不能最后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一下这次火箭设计的最大体会?

  朱浩:我觉得是工程。因为工程这个东西,第一要有理论的基础,第二要从产品设计的过程当中来。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理论储备量远远不够,我会加倍的学习。

  杨勇:我觉得是严谨吧,把所有的问题都考虑清楚,考虑到,无论是好的、坏的,出了问题怎么解决,全部按照实际来走,不是拿笔画一画就出来的。一点问题,一点不正常的问题都要去解决。只要你能发现的都要去解决。严谨的态度很重要,我们要用研究的态度来确保产品的质量。

  王光远:实践,我跟朱浩的感觉很相似,以往总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个结合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实际上从理论到结合我们也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实践让我们学到了以前没有学到的东西,这次得到的很多。

  主持人:老师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寄语?

  谭振亚:用一句话寄语的话,我希望、盼望着这十四位本科生能出现我们若干航天航空界的领军人物和领导人才。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访谈就到这儿了,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

[s:36]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顶!~顶!~0 扔鸡蛋~扔鸡蛋~0
寒江独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xatubbs.com ( 苏ICP备11050183号 )

GMT+8, 2025-7-23 05:29 , Processed in 0.1357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