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流] 杂七杂八说陕西

 关闭 [复制链接]

592

主题

5

好友

2652

积分

荣誉会员

萬年路之煙火小資

Rank: 8Rank: 8

该用户从未签到

西工币
3504 枚
好评度
0 点
声望
1136 点
注册时间
2007-5-8
帖子
2012
积分
2652
UID
9987

终身成就奖 特殊贡献奖 论坛元老 帖子大王 双子座 辰龙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25 17:35: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有关陕西故事

  (1):关于黄桂稠酒:

  相传杨贵妃酷爱喝黄桂稠酒,“贵妃醉酒”喝的就是黄桂稠酒。

  稠酒酒精含量低,酒中加有桂花,所以称为“黄桂稠酒”。

  古人称黄桂稠酒为“玉浆”。稠酒醇香可口,还有活血健胃润肺的功效。

  (2):水晶饼:

  相传北宋时期,有一年寇准从京都回家乡硅县(今渭南市下硅镇)探亲。适逢其五十大寿,亲朋们送来寿桃面花寿匾等表示祝贺。

  为了酬谢大家的情意,寇准特设宴款待。

  酒过三巡,有人捧进一个精致的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了五十个晶莹透明,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点心上面放着一张红纸,红纸上有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奸与忠清白不染尘

  寇准倍加感动,于是给此点心取名:水晶饼。

  (3):烤鸭故乡在长安:

  据考证,唐代长安人张鹜在《朝野佥载·卷二》引证《太平广记》中记载:

  武则天执政之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在担任“控鹤监”一职时,与其弟张昌宗竞相豪侈。

  张易之用大铁笼将鹅、鸭置于其内,笼中生木炭火,用铜盆盛五味汁,鹅、鸭绕着火走,烤炙的鸭肉肥嫩可口。

  后来,烤鸭传至北宋的“汴京”。从此,烤鸭就变为宫廷御膳珍馐之一。

  大约到了同治年间,北京一个叫杨全仁的,学得一手皇宫传出来的烤鸭技术,在前门外创办了“全聚德”烤鸭店。从此“北京烤鸭”名满四海,载誉五洲。

  (4):西凤酒

  西凤酒,以其“甜酸苦辣香”五味俱全,号称“五绝”脐身名酒之林,驰名中外。

  西凤酒产于陕西凤翔柳林镇。

  风翔古名雍城,是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建都所在地。

  民间传说,从周初以来它是出产凤凰的地区,“风鸣歧山”和“吹萧刮风”的故事,即来于此。自唐代以来,西府的府台就设在风翔,人称“西府凤翔”,西凤酒是由此地而得名。

  据史籍记载,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西凤酒就以“甘泉佳酿,清冽醇馥”被列为珍品。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在风翔品尝过此酒的甘美,并留下了“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的诗句。

  (5):臊子面

  传说臊子面是周文王斩杀了一条恶龙,用其做臊子,犒赏军士。按照传说,臊子面的起源当在周朝。

  目前有史记载的:臊子面在文字上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梦粱录》里。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也有记载,《遵生八笺》还记载了臊子肉的详细做法。

  现在臊子面已成为关中地区的风味小吃。

  其特点是面条细长,薄厚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质味皆绝,尤以歧山臊子面汤味酸辣,柔韧爽口,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据《猗觉寮杂记》记载:“唐人生日多俱汤饼,是所谓‘长命面'者也”。

  其所以叫“长命面”,大概是因为这种面又细又长,耐煮不断。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余为座上宾,举筋食汤饼”中的“汤饼”,就是这种“长命面”。

  相传,苏东坡在陕西凤翔任节度判官时,特别爱吃这种面条,曾笑称自己是“汤饼客”。

  除了沿袭唐代习俗,老年人过寿、小孩子生日必食臊子面,以示“长寿”、“长命”。

  不同的地方与节令,有着不同的讲究,有的正月初一要吃臊子面,有的接待贵客要吃臊子面。在种麦时也要吃它,寓意麦根扎得深,祝愿来年大丰收。

  (6):太后饼

  陕西富平县特产“太后饼”,具有外皮焦黄酥脆,内质层次分明,柔软可口,油香不腻的特点,深得游客的喜爱。近年来,成为接待国际友人的名点。

  相传汉文帝的外祖母灵文侯夫人,曾建园于怀德县(今富平县华朱公社怀阳城),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常来此地省母,随行御厨将烤饼技术传授于当地民间,故取名“太后饼”。两千多年来,这一制饼技术,永久相传。

  (7):凉皮:

  凉皮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

  凉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说起面皮,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

  (8):锅盔:

  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关于锅盔的典故:传说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非常忙碌,烹食困难几乎没有吃中饭的时间,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面饼。故取名"锅盔"。

  (9):葫芦头

  葫芦头同于羊肉泡,又异于羊肉泡。

  同者:均为掰馍。异者:羊肉泡为羊肉,葫芦头为猪肉。猪肉又仅限于猪肠。

  据史料记载:孙思邈在长安一家专卖猪肠的小吃店吃“杂碎”,觉肠子腥味大,油腻多,问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随告之窍道,留药葫芦于店家调味。从此,“杂碎”一改旧味,香气四溢,顾客盈门。店家感激孙思邈,特将药葫芦高悬门首,葫芦头的名称便由此得来。

  外地人初见葫芦头,皆大骇,以为胃不可克,勉强食之,顿觉鲜香,连连称赞!

  (10):羊肉泡馍:

  早在崇帧年间,西安就有了专营羊肉泡馍的“天锡楼”。

  “天赐楼”的由来要从1900年说起,当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避居西安,在桥梓口一家羊肉泡馍店品尝泡馍,吃完后,倍加赞赏,于是为店家提下“天赐楼”三个大字。

  羊肉泡馍的基本制作工艺是:

  先用优质羊肉、羊骨,配以花椒、大茴、草果、桂皮等调料,入锅内煮至内酥烂、汤汁浓备用。

  用优质水调面团烙成“唬背菊花心”托托馍,掰成碎块。

  炒锅加浓汁汤,再添适量水煮开,放切好的熟羊肉和适量湿粉丝稍滚,再将掰好的馍块倒入,加调味品煮1—2分钟,淋熟羊油盛人碗中。食用时佐以糖蒜、辣子酱、芝麻油、香菜等。

  传统作法有三种:

  一是“干泡”:通过煮制,汤汁完全入馍内。此馍筋而韧、粘而滑;

  二是“口汤”:煮的馍酥绵光滑,吃完碗内留汤一口;

  三是“水围城”:宽汤煮馍,碗四周是汤,中点是馍,汤多馍散、清香绵滑。

  其特点是:肉料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食后再饮一小碗高汤,更觉余香满口,回味悠长。

  (11):腊羊肉

  1900年,庚子事变,慈禧太后怆惶出逃,避难西安,一日坐御辇经城内桥梓口坡道,闻香停车,问:何处美味?答:铺里煮羊肉。便馋涎欲滴,派人购买,尝之大喜,后赏金字招牌:“辇止坡”。辇止坡的羊肉便是腊羊肉。本是百姓食物,太后竟也辇止;而在这以前,百姓更是早已马止、步止,故此食品更朝换代数百年流传不失。

  (12):甑糕:

  甑糕是三千年前西周贵族专用的食品。

  甑糕是由“粉糍”演变而来。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馅蒸成的糕饼,并不放枣,到了唐代才发展成枣米合蒸。

  因大枣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等功效,所以甑糕是滋补养身的食品。

  (13):千层油酥饼:

  千层油酥饼被誉为“西秦第一点”。

  千层油酥饼的来历与唐僧翻译千卷佛经有关。

  相传唐高宗信奉佛教,当玄奘法师翻译佛经达千卷时,唐高宗命宫厨用清油做成“千层烙饼”赏赐给玄奘。

  后来民间百姓经过改进,制作成“千层油酥饼”,一直流传至今。

  (14):中华猕猴桃:

  中华猕猴桃历史悠久,在我国有三千年的栽培历史。

  我国十六世纪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就有记载:“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其名。”

  中华猕猴桃滋味酸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有“世界珍果”之美称。

  (15)大雁塔

  大雁塔自建成以后,就有“雁塔”之称。它的得名由来,流传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古印度迦蓝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层,最下面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玄奘最初设计建造的塔就采用了这种形状。

  另一种说法是: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

  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买不到肉做饭。这天正好是菩萨布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仰面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僧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领悟出这大雁分明是菩萨化现,他们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从此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雁塔。

  再一种说法是:当年玄奘取经途中曾困于沙漠,后来得到大雁领引,才找到水源,得以生还。建造这座佛塔是为报答菩萨化身指点迷津的大雁之恩。

  还有一种说法是: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鸽子救生。唐代人通常以“雁”泛指鸟类,因此得名雁塔。

  慈恩寺塔建成50多年后,在它的西北又出现“荐福寺塔”,一大一小,均叫雁塔,于是人们把前者称大雁塔,后者称小雁塔。

  (16):丝绸之路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享誉中外的“丝绸之路”。

  西汉每年派出的使者和西域各国来朝的使者、商人相往此道,络绎不绝。

  当时最使商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的丝绸,把中国称之为“丝国”。

  西域各国王公贵族都争先恐后的购买中国丝绸,以显荣耀。

  因而商人们的丝绸生意日益红火,汉朝通往中亚各国的商路因而也成了商人们进货的必经之路,人们均称这条商路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是:从汉朝的长安出发,向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至敦煌以西分为三道:

  沿昆仑山北麓的楼兰、于阗、莎车、疏勒,到大夏、身毒等国,谓之南道;沿天南麓的焉耆、龟兹(库车)经疏勒,到大宛、大秦诸国谓之中道;

  沿天山北麓的车师、乌孙,到康居、奄蔡等国谓之北道。

  西汉从西域各国得到了葡萄、石榴、西瓜、大葱、胡萝卜、蚕豆、黄瓜之类的东西,尤其是高头大马。

  而汉朝的丝绸、漆器、玉器、铜器等精美工艺品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世界各地。

  (17):关中书院:

  西安人注重教育,现在还保留着“三学街”和“书院门”这样的古名。

  所谓“三学”:即太学府学县学。

  “书院”是指明清时期“关学”的教育基地:关中书院。当年考上状元的冯从吾先生在此创立了这座知名学府,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8):小贴示:

  (A):“中国第一四合院”;是指1976年在陕西岐山发现的西周早期的太庙遗址。该遗址坐北朝南,对称严密。有厅房正房耳房和厢房。

  (B):“唐三彩”初创于唐代。主要流行色有:黄绿赭三色,故名:唐三彩。

  “三”在中国古代是“多”的意思。所以又称为“唐多彩”。

  (C):“华山”被称为西岳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

  五岳制度始于汉武帝,汉宣帝即位后,华山才最终定为西岳。

  (D):“白鹿原”的地名据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

  传说周平王东迁时,看见有白鹿游于原上,便称这是难得的吉兆。于是为该原命名:白鹿原。

  (E):“神秘的秦始皇陵”: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始皇棺木以铜铸成;地宫内布满了宫殿亭台楼阁的造型。藏满了各种奇珍异宝。工匠们用水银做出能够流动的江河湖海;墓顶用珍珠宝石制作出日月星辰以象征天体;用鲸鱼膏点的灯可以长明不灭。

  (F):“寺庙”是地道的中国词语。

  “寺”为官方办公衙署。

  “庙”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

  当佛教传入中国时,没有供奉佛祖的地方,于是暂时把它们安排在官方办公衙署里。

  随着历史的演进,“寺庙”已找不到它最初的含义了,现在已成为佛教建筑场所的代名词。

  (G):“鲤鱼跳龙门”的典故:

  黄河龙门以下,水流平缓,常有大批的游鱼逆流而上。

  有时在浊浪的冲击下,常常有鱼从水中骤然跃起的现象,当地百姓称之为:鲤鱼跳龙门。

  在韩城的孔庙中有“鲤鱼跳龙门”的浮雕,形象生动可爱。

  (H):陕南核桃:

  核桃原产伊朗和阿富汗,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我国。

  核桃富含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长期食用可降低胆固醇润肺止喘补脑健神。
已有 1 人评分声望 收起 理由
june + 5 精品文章

总评分: 声望 + 5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顶!~顶!~0 扔鸡蛋~扔鸡蛋~0
◆ ┌__回憶].洅媄yě 祗諟曾經 .!
  .。ζ、故 事 注 定 悲 劇  .。ζ、何 苦 給 我 羙 麗

186

主题

20

好友

3359

积分

大学士

顶级灌水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该用户从未签到

西工币
5648 枚
好评度
25 点
声望
747 点
注册时间
2006-8-19
帖子
2936
积分
3359
UID
2246

灌水龙王奖 宣传大使奖 优秀斑竹奖 天蝎座 丑牛 最佳情侣

2#
发表于 2007-8-26 21:15:19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帖子要顶呀!!!![s:19] [s:19] [s:19]

时常在爱与痛的边缘挣扎,喜欢痛并快乐的感觉,沉迷于狂躁的内心和偏激的敏感,这就是我的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xatubbs.com ( 苏ICP备11050183号 )

GMT+8, 2025-7-29 09:10 , Processed in 0.10759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