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在线

标题: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2 [打印本页]

作者: 特级陆军上将    时间: 2007-6-28 17:12
标题: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2
2、科学教育的“异化”导致人文精神的“衰微”。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半个多世纪以前,梁思成就已敏锐地预见了科技与人文分离所导致的可怕后果。今天,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的年代,梁思成的预言不幸被言中。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大量“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这些“空心人”共有的特征是“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性式微,更倾向于用世俗、功利的眼光来看世界。”

我国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但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高等教育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并伴随“科学救国”的急切动机发展起来的。近代大学的人文教育一开始就受到科学教育的遮蔽而衰微不振。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此观念的主导下,“唯科学主义”倾向油然而生,表现在教育领域,即为对科学教育的过分倚重。在专注于科学技术传授与习得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逐渐被忘却。在现实层面上,高校往往首先保证理工科的发展,人文学科难以得到最起码的考虑;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以接受科技教育为重心,人文学科则是许多人不得已的选择;在“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人文教育也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人性的完善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唯如此,科技与人文教育的失衡也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从高中阶段起,就出现了文、理分班的现象,在社会和家长的影响下,许多中学生自幼就形成了重数理化、轻文史哲的偏科心理。

3、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对人文教育的排斥。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扬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伴随着十九世纪以后功利主义的无限膨胀,人文精神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尽管很少有人在理论上否认大学定位于文化领域,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心照不宣地将大学定位于经济之中。这在理论上也有所反映,从教育本质问题大讨论到近年来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如果说强调教育的生产力属性还有积极意义,那么大学产业化论调一经提出,其诸多弊端已是毋庸置疑。在美国,一流的大学无不以其独立的人文精神闻名于世。反观国内的一些大学,在市场经济取向下舍弃了“人文”传统,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大学教育的日趋产业化,使得这种教育普遍缺少一种对人类精神的关怀。正如教育家艾禾所言,“今天的教育正朝着制造技术人员的特定目标前进,趋于功利”,教育所产生的“智识分子”逐渐沦为技术团体惟命是从的工具。

人文之于大学,就像水之于鱼一样不可或缺。大学不能纯以物质来衡量,我们的教育却违背了这一原则。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手段和附属地位,沉迷于功利的世界里,必然会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三、理性的选择: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追寻、召唤日渐逝去的大学人文精神传统,为国家、民族培养造就更多“关注天空的人”,是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核心使命。

1、树立现代大学理念是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前提。教育面对的应该是人的灵魂,正如古希腊人所描述的,人的灵魂是一团燃烧的火焰,教育者应该用人文精神之石去点燃这心灵之火,教会人所应该具有的自由、梦想和对未来对幸福的追求。有的学者把大学的目标界定为三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及能力。这是对大学价值一个很好的概括,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办大学所应持有的理念。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最直接的途径,便是强化人文教育。强化大学人文教育有多种措施:在价值层面上,要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人文教育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政策层面上必须确立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的改革发展目标。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促进会和里根政府的教育部分别出台了《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科学报告书》和《必须恢复遗产应有的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正是在这些政策的强力支持下,通识教育才得以在全美大学里广泛开展,其人文教育因此取得了不菲成效,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将其确立为核心课程之一,而不能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专业课程的点缀。

值得注意的是,强化人文学科建设,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仅为人文精神培养提供了理性的知识背景。换言之,人文精神内涵不局限在人文学科内,强化人文知识教育也未必能培育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旨在诉求自由的理想,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都能从容应对。20世纪初叶,威廉·詹姆士在“Principle of Psycology”一书中就指出:“将散乱的心一再拉回来的这种能力,是一个人的判断力、品格与意志力的根本;可以增进这种能力的教育,则是最优良的教育。”这里所言的教育,主要是指人文教育,即通过人文教育来塑造人的品格与意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志力是强者制胜的法宝,当代青年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成长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当高度重视意志力的培养。

关于意志与人文教育之关系,叶澜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精彩论述:“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4]笔者认为,这正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亦即教育的人文精神。

2、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大学人文精神的关键。科学教育倚重科学,着重追求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价值;人文教育则强调人的个性和情感。科学教育以求真为主题,人文教育以求善为根本;科学求真需要以人文为导向,人文求善需要以科学为奠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舍割。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言,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没有科技,就会落后,一打就垮,受人宰割;没有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为人奴。科学与人文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不同。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在他看来,“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归宿所在。实现这一整合,应着眼于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注重文理渗透,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实现二者的整合;中观层面上应完成文理科在高等教育层次上的整合;微观层面,即教师的教书育人,在教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3、保持对社会的适度“超越”是提升大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界、科学界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关于大学对社会适应与超越的问题逐渐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这里所谓的“适应”与“超越”亦即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两个规律:社会适应性规律与个体适应性规律。

大学的发展总是与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大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已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适应性规律即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必须执行其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功能,无视教育的社会功能或否认教育的社会适应性,高等教育活动将难以为继。个体适应性规律是指高等教育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养成。

尽管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只有在现实的社会运动中才能找到最佳“结合点”,大学人文精神只有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培育,才具有时代的意义,但遗憾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学在过度适应社会的同时,其自由与独立也正在一步步丧失,大学在不知不觉中为经济所控制,它在趋于世俗化,已很少记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大学放弃了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而囿于实际的目的,问题的原因并不在于大众,而在于大学本身在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没有牢牢把握正确的大学理念,媚俗的责任自然应由媚俗者来承担。大学应当始终保持自己作为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一种特殊的学校’,而进行‘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的锐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旨趣当在全面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从而造就更多拥有较高文化品位的社会成员。”[5]

大学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的地方,是人类追求进步的精神殿堂。“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具体人伦事功,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6]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人文精神的本真命题。



注 释:

[1]舒扬.大学人文精神构建论析.光明日报[N],2002-07-26.

[2]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高等教育研究[J],1995(3).

[3]雷鸿沛.什么是构成大学“大”的要素[A].杨东平.大学精神[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88.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J],1997(9).

[5]项贤明.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理念[J].江苏高教,2001(2).

[6]丁三青.论大学复兴.高等教育研究[J],2004(3).

参考文献:

[1]仪垂杰.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位学子都创造奇迹:在青岛理工大学200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青岛理工大学报[N],2004-09-30.

[2]仪垂杰.未来从今天开始:在青岛理工大学2005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青岛理工大学报[N],2005-07-02.
作者: 大元帅    时间: 2007-9-23 10:23
[s:34] [s:34] [s:34] [s:34]
作者: louiswz    时间: 2007-9-23 13:36
[s:34]
作者: 不看脸最帅    时间: 2008-4-25 18:47
标题: 好!
顶。顶。顶,顶楼主。




欢迎光临 工大在线 (http://ruolanmy.hk1.ifreeurl.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