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在线
标题: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打印本页]
作者:
特级陆军上将
时间:
2007-6-28 17:11
标题: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仪垂杰
本文刊登于《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8日第7版,刊发时略有删节
《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篇目辑览
[摘 要]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在大学人文精神日趋式微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召唤日渐逝去的人文精神传统,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态势,并奏响了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强之音”。然而,不论是从学理的层面,还是从实践的维度,当代大学人文教育都没有受到理所应当的关注。本文在追踪大学人文传统的基础上,反思了近代以来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及其困境,提出了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传统;缺失;反思;重建
一、历史的视野:大学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传统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蔡元培语) 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的,“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1]大学人文教育,亦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是以人文教育为中心。
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注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把知识教育作为塑造“君子”的手段。在我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贲》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主要指礼教文化。所谓“文明以止”,就是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以至于心有所“明”;外以恪守立法制度,以至于行有所“止”。
“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主要表现为儒家教育。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主要从人的道德属性来诠释人性;通过格物、致知掌握统治之术,通过正心、诚意、修身加强道德修养,以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2]这种人文教育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教育色彩。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体现于《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这里的“大学之道”,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
经千年时光涤荡,近现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在20世纪初终于积淀成一种传统,那就是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蔡元培认为,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摇篮,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在《教育独立议》中,他进一步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蔡元培先生对中国古代“大学”思想的现代解说,与“大学之道”是一脉相承的。
西方的人文教育思想,最早出现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分为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类,自由教育适合于“自由人”──悠闲阶层,这是一种高尚而文雅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心灵的陶冶,实质乃是人文教育。古希腊时代的这种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译为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这一教育理念生存于宽大广博的希腊文化之中。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思想家赋予了“人文”更广泛的内涵,在他们的视野中,“人文”即建立在以人为中心之基础上的个性、自由、价值、情趣、人格、人性等内容。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欧洲的大学把人类自由思考的优良传统,维系不坠,而且发挥光大起来,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这种自由思考,是大学所以成其为大的一个要素。”[3]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思想家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系统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康德曾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在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 “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而越来越好地得到发展,而且人们可以使教育具有一种合乎人性的形式。”著名教育家洪堡在秉承这种人文主义理想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柏林大学,使德国的高等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的典范。洪堡认为,传授知识是大学存在的基础,但这种知识不是实用性的、专门化的知识,而是一种超越社会现实的理念性知识。他极力主张的科学研究也并非实用性研究,其目的完全是为了心灵的陶冶和思想的完善。
欧洲大学所孕育的这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虽然更多地带有一些“方法论”色彩,但就其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倡导人格完善的精神实质而言,与《大学》所言之“大学之道”别无二致。
二、现实的困境: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在1984年发表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报告》中指出:人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值得忧虑的是,不少大学生对教育目标及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设课越来越少;学生主修人文学科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获学士学位的大学生没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这一现象虽是世界性的,但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甚。1995年9月,华中理工大学首次对全校3511名新生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考试,试题包括汉语知识、古代文学、阅读与理解、写作四个部分,总分为150分。考试结果,总平均成绩为95.37分,不及格者占26.3%,而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总平均成绩分别为87.06分和89.03分,不及格者分别占61%和52%。(相关数据来自杨叔子等《谈重点理工科大学实现四个转变》, 1996)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体现于人文知识的匮乏,也在其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思维方面有所表征。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程度越高,人的心理压力越大。转型期的社会特征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凸显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挫折和困境面前,他们往往一味地去抱怨,而不是去勇敢地正视现实;并容易产生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性评价,出现自卑心理。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1、大学人文精神“失落”的特殊背景。近代以前我国大学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大学世界中处于中心地位。近代以降,我国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当时的“科学救国”论认为,大学应着重发展技术教育。这本身虽无可厚非,但其客观结果却助长了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加之西方科学技术的不断东渐,科技教育进驻大学课堂,并在大学课程结构中占据重要位序,人文教育的中心地位受到排斥,甚至出现缺场。当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反思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失衡的危害时,我们却在虔诚地学习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绝大多数高校变成了单科性理工院校。建国后我们建立的高等教育体系以高度专门化为基本特征,文理分家,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剥离,严重违背了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向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据1980年统计,全国高校各科类专业达1038种,不仅专业狭窄,而且重理轻文。文科学生占在校生的比重,1949年为33.1%,到了1980年仅为8.9%。经历了五十年代的专业分拆,加之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象牙塔变成了玻璃城”,仿佛在一夜之间,中国大学失去了其应有的尊贵。
欢迎光临 工大在线 (http://ruolanmy.hk1.ifreeurl.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