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在线
标题:
英国当代平面设计展在独立中沟通
[打印本页]
作者:
okajie
时间:
2007-5-23 07:21
标题:
英国当代平面设计展在独立中沟通
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沟通(Communicate)———英国平面设计展”(以下简称“沟通”展)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拉开帷幕。这次展览代表40多年来,英国平面设计的最高水平。此次“沟通”将全球巡展第一站移师中国,来北京之前已在广州、上海和重庆展出。
中国的《艺术与设计》杂志副总编李红菲认为,将“Communicate”译为“沟通”能更好地表达设计、艺术与商业的互动关系。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王序认为,平面设计的本质就是“传递信息”,就是通过你的设计“让人明白这个信息、关注这个信息”。王序举例说:“詹士维多(美国著名设计师)在纽约设计了一张海报,有人在街对面冲过去看这张海报。詹士维多觉得,如此,对于平面设计师已足够,因为传递的目的达到了。”
作者:
okajie
时间:
2007-5-23 07:21
崇尚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与创造性,是英国平面设计界的标志。“沟通”策展人瑞克·鲍伊诺称,“沟通”聚焦于较小的独立工作室及团队,在过去40多年里被高度关注的、极富创意、革新的设计作品。此次“沟通”展集中了英国100多位设计师的600多件崇尚独立精神的作品,分为出版、标识、艺术、音乐、网页、社会现实和设计师原创7部分。
鲍伊诺在总结英国平面设计40多年的发展历程时,强调指出:“商业上的成功和创造性方面的成功并不总是一回事。最有望在海外享有盛誉的英国平面设计师往往来自独立运作的小型工作室。在这些小工作室里,最重要的仍然是创造性”。
独立策展人陈泱参加2004年9月的伦敦设计节时了解到,在伦敦,创意产业每年大约有210亿英镑的资金运行规模,提供近50万个工作岗位。
享受沟通乐趣
“沟通”参展设计师保罗·尼尔是英国著名的平面思想研究室(GTF)的创办人。GTF的客户包括联合国人居署、英国科学博物馆和皇家美术学院等,但这家工作室一直维持着7个人的规模。尼尔说:“如果扩编,做的设计活儿就少了,因为会耗费大量时间开会”,“像许多设计师那样,我们干上这一行是因为我们喜欢设计,而不是喜欢做生意人,所以我们不想扩大生意。我们需要平衡,既要稳定地做下去,同时还要不失乐趣”。
在英国历史悠久的企鹅出版社的橱窗里,Romek Marber设计的16卷本的“《企鹅犯罪小说》系列和David Pelham设计的7卷本《企鹅科幻小说》系列”煞是醒目———绿黑相间的封面上,左上角统一竖立着那只笨笨的白色企鹅,气势十足。
展览中有英国的文斯·弗洛斯特为1995年9月16日《独立》杂志设计的封面———一把带着血迹的尖刀斜插在杂志封面上,象征着《独立》杂志曾经的尖锐和直接。
作者:
okajie
时间:
2007-5-23 07:22
“沟通”对中国的意义
王序在“平面设计在中国96展”的画册中,曾刊登了他的公司的一个广告“您要咖啡还是中国茶?”王序认为:“20世纪60年代应该算中国平面设计的开端”。1992年,由王序、王粤飞和陈绍华等人发起的《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在深圳举行,国际设计师联盟已先后吸收5位中国会员参加。
2004年猴票和2008年申奥标志“五环太极”的设计者陈绍华说:“二战后,日本确立了设计先导的国策,辐射到产品形象、市政形象、城建形象、人文形象、社团形象等方方面面,使这个民族在二三十年之内迅速重新崛起,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欧美。”
陈绍华举例说,鉴于现代人对城市的识别习惯在改变,从主要依靠路名与门牌号转向了标志性建筑,他设计了一个方柱体的没有视觉死角的彩色标杆:“每个地铁口都是四面八方来的人,识别系统应该是360度的,应该各个方向都看得到。”但这个有可能给世界地铁标识系统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作品,却在1998年深圳地铁标识设计投标中“落选”了。陈绍华甚至“连一次阐释自己设计理念的机会都没有”。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最近指出,长官意志造成的“权力审美”是最大的破坏。陈绍华呼吁:“应当给予那些真正具有学术造诣的、有国际眼光和前瞻性的各类专家学者一定的话语权和重大决策参与权甚至拍板权。”
而在即将访学英国皇家学院的设计师宋协伟看来,目前国内平面设计领域的问题主要还不是客户的独断和对设计师的压力,问题在于设计师还不能提供足够有价值的产品。
欢迎光临 工大在线 (http://ruolanmy.hk1.ifreeurl.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