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在线
标题:
什么是大学?(+精)
[打印本页]
作者:
solomonlee
时间:
2007-5-7 04:30
标题:
什么是大学?(+精)
大学是什么?
是啊,大学是什么?
是那围墙里的绿地、教室、图书馆……?!
是那严厉的校长、文质彬彬的老师与匆匆而行的学生?
应该是吧。可又似乎不全是……
100年前,中国的一位教育圣人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大学
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100年中,又有位名士称:“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
也。”
100年末,有人则如此高喊:“大学者,网络上、信息高速公路上,一
切全都虚拟也。”
大学是什么,依然是个迷惑的定义。
还是让我们看看900年前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的意大利人波洛尼亚是
怎么说。喔,他说得多简单:“大学大学,大家来学。”
这,似乎就是目前最贴切与流行的经典定义。
是的,大学应该是由许多人(而不是一个人)走到一起,组成集体,
互相学习,共同研究而构成一定场所、一定环境、一定教程的“大家来”
的学习地方。
是的,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可以接受的“大学”概念。但这仅仅是西
方人的认识观与理解力。
中国人则完全不同。
大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120年前,当清朝政府允许容闳、严复、詹天佑、孙中山、陈天华
等人剪掉辫子去西方大学堂留学时,大学是被上面的这些有识之士当作
“睁眼看世界”的窗口,后来他们靠这窗口把西方的近代科技移植到中国,
同时还把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一起带回了祖国,并在短时间内吹响了中国
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
——100年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公车上书”,议办“京师大学堂”,
意在推动摇摇欲坠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革新与变法”。于是,后来的“京
师大学堂”真的成了百年中国伟大变革的摇篮。
——80年前,韶山冲的一位身着长衫的青年手持雨伞,来到湘江岸头
的爱晚亭的大学里,之后又北上到了“红楼”图书馆潜心苦读,为的是熟
读一本卡尔?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心中的大学,是寻求四万
万同胞的解放之道。
——再后来的40多年,******、李鹏等一批在共和国阳光下走出国门,
到莫斯科郊外的列宁课堂上,那时他们心中的大学便是新中国人民也能楼
上楼下、电灯电话……
——再后来的20年时,一声春雷,沉闷的神州大地重新出现生机。作
为“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心中的大学,则是知识与尊严的回收。
——再再后来,就是最近的10年,大学便成了新一代人必须走过的一
个人生历程、一个台阶。因为有了它,可以出国,可以官场上升迁和谋一
份理想的职业……
呵,仅仅100多年,同在一个国度,大学的概念在人们心目中却大相径
庭。其实,在中国人的心中,无论何朝何代,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概念,
那就是:大学是门第,大学是俸禄,大学还是光宗耀祖、恩泽后代、改变
自我命运的金招牌。
有人说,这才是大学的根本。是的,应当承认,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
说,大学确实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不管你如何粉饰,如何掩盖,目睹了
“京师大学堂”辉煌100年历史后的中国人,更加坚定地认为这是个不可动
摇与更改的概念。
我看过一本考进北大的“状元”们写的有关“大学梦”的书。有好几
位都提到这样一段话:
这真是一块圣地。近百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者。丰
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耿介不阿的人
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的魅力,科学与
民主,已成了这圣地不朽的魂灵。〖HT〗
谢冕教授的这段话,激励了多少青年学子投考北大的信念,同样也激
励了无数青年学子勇攀大学“象牙塔”的铮铮步履。
大学是圣地。对有知识者它是精神与灵魂的圣地。
大学是圣地。对普通百姓它是命运与财富的圣地。
于是关于大学,便有了下面这些镜头:
镜头之一。
10年前,“万元户”的称号还只属于那些土地承包的第一批成功者和
依靠走私、倒汇的暴发户。一日,在数理化方面颇有些教学成就的某中学
老师,突然被一位学生家长叫住:“老师,只要你负责把我儿子辅导好,
能考上大学,这一万块钱归你了!”那家长没说第二句话,扔下那个鼓鼓
囊囊的大信封,开着小车一溜烟地走了。
我的天哪,这么多钱呀!这位老师有生以来头一回见到如此多的钱,
他真的吓坏了。如果说他贪,倒还不如说是被这么多钱吓得不知所措。他
从这开始,就苦战3个月,后来那学生真的通过了高考,进了一所重点大学。
学生家长又高兴地拿着2000元酬谢费给了这老师,得意洋洋地说道:“大
学,就是向着有钱人开的。”
镜头之二。
中央美术学院门前,人山人海的新生初试队伍里,湖南的小杨今年已
经是第7次参加考试了,而前面6次则都因某种原因没被录取。这6年多中,
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背井离乡,独自在京城租下一间离美院较近的老
乡私房,然后边在美院附近那些培训班里学习,边在几个小学生家作初级
美术辅导。母亲病逝他没有回家,对象吹了他抹把眼泪又专心致志上课去
了。
在第4次参考时,美院的一位老师无意中说了句假如你真考上了也未必
能上得起,干脆放弃算啦。他差点跟那老师打起来。后来他与这位老师交
上了好朋友。
1998年4月,小杨与1500多名美术学子,共同竞争美院80个招生指标中
再次败北。有人怕他受不了这残酷的打击,等一到复试榜出来后马上到他
租住的房间找他,可已经人去房空。后来有人在他桌子上看到留给房东的
一张条上这么说:“我暂时回武汉那儿打工,准备多赚点钱,明年我还要
来考。因为大学对穷人而言更重要……”
〖HT5H〗镜头之三。〖HT〗
1994年7月初的一天清晨,江西某县的一个小山村,突然有人惊呼起来:
“快来人哪,有人跳塘死啦——!”
被惊醒的小山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从自家的屋里走出来,飞
步赶到那个刚被洪水灌满了的小塘前。在村民们的眼前,清晰地看到水塘
上飘浮着一具着红花衣服的女尸。等几位勇敢的汉子把女尸翻过面来时,
大家一片惊呼:“小琼,怎么是小琼呀!”
是的,正是小琼姑娘。一个17岁的少女。一个全村唯一的女高中生突
然暴死水塘。小琼的父亲喊了声:“小琼啊,都是爸我害死你的呀!”,便
当场昏死过去。
村上的人都知道,小琼过几天就要参加高考了,大伙儿还不停地在夸
她最有希望成为村上第一个“状元”。可是小琼这几天的脸色特难看,原
来她父亲坚决不同意她去考,他希望女儿留下来与他一起种20亩山坡地。
父亲对女儿说:“女孩子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嫁个好人家才是最要紧的,
明儿我托人给你找个好一点的婆家啊!”
小琼跪下求情也不行,于是她感到了末日。她的弟弟后来发现了姐留
给他的遗书,上面说:“弟,咱山里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留在山里
等死,一条是走出山外求生。大学是你唯一的生路,姐用生命为你引路……”
你该明白和理解中国人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了吧!
大学,对少数人可能是一种轻松的必然选择,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那
是一种企求,一种抗争,一种生命的全部意义。
中国人心目中的大学,因此不像外国人所说的“大学大学”,就是
“大家来学”。中国有12亿人,有限的校园,太少的教育经费,更使大学
变成最严酷的竞争战场。越过那道分数线,你便是“天之骄子”;挡在线
之外的人,你将失去尊严与价值,直至一生。
但中国人更理解“大学大学,大家来学”这个大学的定义。因为我们
是社会主义,因为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因为我们正在进行伟大的现代化
建设,所以我们比谁都有权利上大学。社会主义的大学属于大家,大家的
大学就应该让大家都来上。于是中国人的大学竞争更激烈,激烈得超乎大
学本身——人们把上大学看成了唯一的改变人生命运的“独木桥”。于是
有了“黑色七月”、“红色九月”之说,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便成了永恒的真理。
富人们一开始便知道走大学路是理所当然和必然的。
穷人们明白后便坚信走大学路是应该和必须的。
20年前,中国再度恢复高考时录取大学生数为10万余人。后来增至
30多万,再后来到60多万,但面对近2亿人数的中小学生“冲刺队伍”,这
个数仍然压力太大。这几年又把数字增至100万左右。而加之在校学生,中
国大学目前在校生已超过500万。如此庞大的高级人才储备队伍与发达的西
方国家相比也并不逊色。然而它对中国人来说依然是个小数,总数为2亿人
的学生大军,在经过小学的6年,又经过中学6年的拼搏,最后仅有百万的
人能进得大学,绝大多数的人只能在大学校门外流泪、叹息,这无疑是件
极其痛苦的事。对国家,对民族都是这样。
中国是个龙的国家。望子成龙,天经地义。愿做虫的不多,除非别无
选择。
这种激烈的竞争便是必然的了。但另一方面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就
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人均数仍在全世界100多位。如此一个穷国却在办
2亿人的9年义务制教育和500多万人的高等教育,俗称“穷国办大教育”。
人大会上年年喊加大教育经费,可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年年仍然喊不够。
到底什么时候够,除非体制彻底改革,除非国家真的强盛。但路还得走下
去,改革必须深入。于是在总结经验教训和汇总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1992年国家教委提出逐步实行高校招生公费自费并轨,并逐步完善办学机
制、就业机制的思路。1993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和东南大学率先进行收费并
轨试点。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大纲》,从
最高权力机构的行政法规上确立大学收费制度。1994年包括北大、清华、
南京、复旦、中山在内的40所高校开始收费。之后1996、1997年开始全国
所有高校除部分特殊行业外全面实行收费制度。正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多
少年来,进大学后就是“国家的人”的概念在百姓中根深蒂固,许多人接
受不了这一现实。但政府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政府总理讲得十分清楚:
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中、中等及中等以上的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
实行缴费上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通用的做法,我们也不例外地坚持这样做
下去。中国百姓这才认识到,缴钱上学看来是必然趋势,别说大学,就是
高中以后也要缴费了!
缴多少?1000元一学年,也有2000元一学年的,一些热门的学科则在
三四千以上……这还不算学生自己的生活费。天,一个大学生一年下来少
说也得四五千元呀!
四五千元是个什么概念?那就是中国一半以上的收入中下等家庭的全
年积蓄。那就是五分之二的农民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这哪成,送孩子上
大学后,全家都得挨饿怎么行呀!太多了,国家收得太多了!
国家说,不多,绝对的不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实际每年至少需要1万元,
政府现在仅收20%左右,另外的80%仍是国家在负担。不多吧?
这么算是不多,可是……可是我们砸锅卖铁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呀。贫
苦的百姓们说。“过去上大学,是勤奋加天才。现在还要加一条,就是金
钱。”他们说。
勤奋+天才+金钱=上大学
这是今天的公式。因为有了这个“公式”,中国的大学才出现了过去
从未听说过的“贫困生”,而且其数量、其势头之大、之猛,已经关联到
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有人说,教育改革是中国计划体制的最后一座堡垒,
而大学收费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关键。
我们现在该明白了为什么今天大学贫困生问题如此地引起政府、社会
的严重关注!我们现在该明白了为什么要在大学进行“希望工程”,而且
这个“希望工程”与9年义务制教育的“希望工程”虽然说同为4个字,但
其内容与含金量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小学的“希望工
程”是在为我们民族走出贫困与愚昧铺路,大学的“希望工程”则是我们
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高速列车。
你现在又该对中国的大学有了新的理解?它是什么?
它是我们民族的脊背与栋梁,它是我们全体人民的责任与义务!
它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更是我们祖国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作者:
solomonlee
时间:
2007-5-7 04:32
穷人和富人分别怎么看待自己眼中的大学呢?
希望大家都来讨论讨论!!!!!!!!!!!!
作者:
波波莎
时间:
2007-5-7 06:12
说实在话,我眼中的大学是我未来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应该说是大多数人的!!
作者:
梦の居士
时间:
2007-5-7 10:54
太长了~~不愿意看完
作者:
俺刚睡醒
时间:
2007-5-7 11:01
我也不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 只是觉得上完小学再上中学再上大学是一件很顺其自然的事情。
作者:
vivian
时间:
2007-5-7 11:15
感觉上大学是很自然的事情,最起码也要拿个本科。不过,学费实在是很贵,确实能上的起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
作者:
Jack
时间:
2007-5-7 11:34
一个台阶。争取更上一层楼
作者:
氧气罐罐
时间:
2007-5-7 13:38
形式么
现实么
还是什么?
作者:
地球两极
时间:
2007-5-7 20:01
很不错哦 嘿嘿
作者:
txfmx
时间:
2007-5-8 00:05
男生的宿舍文化是什么?”不少男生想了很多类生活出来,而一女生则说,”我想象当中的男生宿舍是很晚才睡的,唱酒打机玩扑克‘五毒俱全’,这大概就是男生宿舍的‘文化’吧。”如果这样也算“文化”的话,男生宿舍也是有的,而且种类繁多,整理后大致如下:
侃文化:
男生宿舍中每间房都可以找到一位特别能“侃”的,同舍若有人想侃一下或是邻舍的“侃友”来了,他不需要什么,捧着饭盒边吃边聊,扯天说地,或忧国忧民,或指东骂西,无一不可侃,一餐饭就这样不知何味地进了肚子。这种“侃文化”越在高年级就越流行,可能是因为越是“老油条”对社会、学校的不满和爱的经历也就越多吧。
拖文化:
即指“拖拉机文化”。打牌的乐趣在一部分男生看来,确实太美妙了。几个人团团围着,毫无间隔地在一起,几包花生几瓶啤酒,无拘束的叫嚷,无限制的笑讽,从深夜直到凌晨。有同学说,若想加强同舍关系,打拖拉机,锄大D无疑是一剂良方。一回生,拖一回,二回就熟了。在一次宿舍停电时,一宿舍人秉烛夜拖,那种柔和烛光下的文化氛围让人感动。
夜文化:
对很多男生宿舍来说,十一点半的熄灯时间才是夜生活的开始。这时,冲凉房洗衣房是最热闹的;然后肚子饿的就泡包快食面;忙完了就大家围着在电脑前看场“午夜剧场”。到两三点这“夜文化”才算大致告终。过这种文化生活的人是特别好认的,早上上课老迟到那个,在上课时呼呼大睡那个,眼睛总有血丝那个,都是。
吃文化:
男生宿舍有时兴致激昂的话也是会自己动手煮东西吃的,煲粥,煮面或煮饺子,都有。这只需宿舍中有个厨艺过得去的,勤快能去洗煲的家伙就行。也有些是到外面买回些啤酒小食,畅饮当歌,倾诉衷肠,把酒问青天。都是男生宿舍中吃文化的写照。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金钱基础上的,通常是轮流请客或是碰上某个不好彩的生日喜事,找借口搓一顿,乐一乐。
唱文化:
从最初的“心太软”红透男生冲凉房,到“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建一就有女生“投诉” 建二有群男生老是向着建一唱这首歌。而在雨季建回水漫时,有些建立男生就齐唱“铁达尼号”主题歌,以表示水漫建四情势可危。这个唱文化可谓是广泛的,谁都是当中一分子,只要你要冲凉的话。
机文化:
电脑游戏的风行,已使这种“机文化”已近乎成了男生宿舍的主流文化。在宿舍里,不难见到一大群人围着看打游戏,出谋划策,指点河山。特别是些竟技类游戏,如 “FIFA”或“CS”犹其能使一屋子的人欢腾。当你看到几个人为某个游戏的攻关策略互相研究的严肃认真神态时,不能不会为这种文伦的神奇魅力所折服。
网文化:
这个绝对是新兴的。网上聊天,天花乱坠,最妙的是没人知道发言的“乌鸦”、“阿土古”是何许人;还可以联机游戏,玩网络游戏,共享资源……都是宿舍网带来的。有网友说,是网令小宿舍变成了大宿舍,大家都互相接触,而又谁都不认识谁。同时这种网文化又是混乱的,什么都有,黄色的图片、无聊的牢骚……
清文化:
除去上述,还有这种“清文化”,有些是几个人围着沏功夫茶,谈古论今,有的是静静看书的。清清淡淡,亦是文化。
凡此种种“文化”,都存在于男生宿舍的各个角落,至于是好是坏,哪个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走向,没人说得清楚。或许,只能是我们生活多姿彩或多“糜烂”的明证吧!而当这些都分不请的时候,其实,宿舍多文化,只是其无文化的表现。
作者:
veve
时间:
2007-5-8 02:09
回贴不看贴
作者:
jbv
时间:
2007-5-9 14:57
上大学到底该干啥,好好学习?
总之很迷茫啊
作者:
zhaofang620
时间:
2007-5-9 16:54
没错,其实现在总是会逃避这个问题,什么是大学,我们的大学生活究竟该怎样度过...每当想到这些就很茫然..
作者:
爱尔兰雪
时间:
2007-5-9 20:35
大学....
作者:
daisy
时间:
2007-5-11 11:46
[s:47]
作者:
batistuta
时间:
2007-5-11 15:42
就是不想回帖。怎么啦?!
作者:
albin
时间:
2007-5-12 22:32
大学,就是大概学学而已!!!
作者:
hoico
时间:
2007-5-13 13:53
哇
好多字啊!
实在不忍心看了。
在我看来,大学就是早晚自习+天天上课,感觉和中学没多大差别。
至少现在是这样!
作者:
solomonlee
时间:
2007-5-14 20:49
[s:47] [s:47] 大学在大家心里什么形象啊!!!!!1
作者:
腾格里狼
时间:
2007-5-15 12:43
不错啊!
作者:
jusen
时间:
2007-5-15 16:57
说实话,从踏进这学校的哪一刻起,我就不对大学再报什么幻想了!
无奈啊!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死人啊!
作者:
louiswz
时间:
2007-5-16 15:44
[s:47] [s:44] [s:31]
作者:
zgp
时间:
2007-5-16 20:51
原来大学就是这样的啊
不看真的不知道哦 [s:31]
欢迎光临 工大在线 (http://ruolanmy.hk1.ifreeurl.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