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Force FX 5200 Go使用0.15微米工艺生产,图形芯片的代号是NV34M,集成了大约4700万个晶体管,支持DX9和AGP 8X,具有PowerMizer的电源管理功能。拥有通用驱动程序架构 (UDA)、数字振动控制 (DVC)、nView 多显示屏幕技术以及CineFXTM 引擎等特性。它整合了两条像素管线,每条像素管线整合两个材质单元,采用128bit/64bit显存接口,它的的核心频率为200MHz,显存频率是400MHz,比用于桌面的GeForce FX 5200 Ultra略低。但规格上可以讲是凌驾于M9之上,与ATI M9相比可以讲是各有千秋,GeForce FX Go5200买点在于支持DX9,而M9优于功耗低。他们的定位也是偏向中低端的。
GeForce FX Go5200图形芯片的标准状态电耗小于1瓦,而当运行大型的3D软件时的负载电耗为6瓦,芯片可以根据需要让电压可在1.2–1.45伏范围内动态调节。而在性能上,除了加入对DirectX 9的全面支持以外,Geforce FX Go5200基本上和AGP 8X版的Geforce 4 460go性能相当,虽然支持DirectX 9,但老实说,这样的性能还不足以流畅运行那些画面华丽的DirectX 9游戏,或许就只能在各种测试软件中看看DirectX 9的效果了,或许将来会出现要求更低的DirectX 9游戏,毕竟DirectX 9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无论从规格上还是从性能上GeForce FX Go5200和Mobility Radeon 9200都在伯仲之间,它的基准测试,3DMARK2001的得分(根据显存的大小和位宽的不同)在5000-6500之间,这个成绩可以应付市场上的多数游戏(少数对机器要求高的游戏除外),虽然GeForce FX Go 5200在耗电问题上取得突破,但比起M9+还是略大,看来nVIDIA要解决功耗的问题也是一个面对自身的持久战。
为了应对9600的强势,在Comdex2003大会上,GeForce FX Go5700图形芯片浮出了水面,并承担着nVIDIA向ATI 9700叫板的使命。5700 Go显示芯片采用基于台式机版的GeForce FX 5700 Ultra开发的,代号NV36M,其架构和GeForce FX 5700 Ultra相比,除了在能耗和发热量上经过优化之外没多大变化,使用0.13微米的制造工艺。
nVIDIA非常聪明,为新推出的GeForce FX Go 5700制定了两个版本,一个是性能功耗比较低的普通版本(Performance),而另一个就是性能夸张的台机替代版本(DesktopReplacement),两者的核心频率相差很大,前者为350MHz,后者为450MHz,Desktop Replacement版本比Performance版本高出29%,以期扳回在性能方面不如ATi的局势。FX Go5700GPU工作电压1.1v,这比之前的FXGo5600减少了0.08v,加之采用了新的PowerMizer4.0电源管理技术,使得该芯片负载功耗只有8w。
5700的效能的确比它的前辈5600进步了不少,HL2甚至DOmm3这样的游戏都基本能正常的运行。但是其普通版本比9700的频率低的多,前者是350MHz,而后者高达446MHz,ATI具有27%的核心频率优势;虽然在显存频率方面的情况则相反,Go5700是600MHz,MR9700是526MHz,nVidia领先14%左右,但这并不足以弥补核心频率上的欠缺。难怪在多数的游戏测试中,比如:Flight Simulator 2004(模拟飞行)、Splinter Cell(细胞分裂)、Unreal Tournament 2003(虚幻竞技场)及Halo(光晕),M11对Go5700(普通版本)均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但在阴影运算工作量较大的程序里,同时运行AA和AF时GeForce FX Go5700的性能还是会远落后于Mobility Radeon 9700的。
还有个杀手级震撼消息,据来自E3的消息,nVIDIA正计划将性能强大,耗能巨大的SLI技术引入笔记本显卡领域,专为工作站级笔记本电脑配置。nVIDIA已经和Dell合作推出搭载Gegorce Go 6800 Ultra的笔记本电脑,很显然,SLI将再次提升此类笔记本的图形性能。SLI技术的应用将巩固nVIDIA在笔记本显卡性能方面不折不扣的龙头地位,不过,我们都知道两块Geforce Go 6800 Ultra的耗电量有多么可怕。
GeForce 7300 Go: 数字并不是越大越好
nVIDIA Geforce Go 7300并非非常强劲,这款显卡推出的意义是在于移动显卡GPU将步入90nm阶段了;而且 Geforce Go 7系列显卡是一次技术全面提升的产物,它能够让笔记本达到最佳的性能体验,以及最为重要的是优化了功耗,以使采用Geforce Go 7系列显卡的笔记本可以达到更长的电池使用时间;对于唯一的竞争对手ATI来说,nVIDIA则是先一步地推出基于PCI-E接口技术的第二代移动显卡产品。
7系列目前推出只有两款产品,7800 GTX与7300,分别针对提供高性能的高端笔记本以及以轻薄为主的便携笔记本,高端的GeForce Go 7800 GTX目前还没有相关产品推出。 这里介绍的Go 7300采用PCI-E接口技术,基于最新的G72M核心,64位显存接口,5.6GB/s的内存带宽,采用PCI-E x16接口,核心频率400MHz,DDR显存频率达到700MHz。像素填充率为14亿像素每秒,每秒产生2.6亿个顶点。
GeForce Go 7300拥有四条管线和三个顶点着色单元,号称速度比2条管线的GeForce Go 6200快了40%,从规格上判断,Geforce Go 7300的确应该是Geforce Go 6200的升级版本。相对于同档定位的Gefroce Go 6200来说,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更采用了独立64M/64bit显存颗粒,一样采用了TurboCache技术,但是基于上述提升,在3D性能方面会略胜一筹。
基于提升后的PowerMizer 6.0技术,可显著延长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工作时间,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热量。——无他,更省电尔!这或许就是NV的新核心竞争力之一?Geforce Go 7300还采用了nVIDIA新一代CineFX 4.0引擎以及许多专为Geforce Go 7系列改进的nVIDIA的特有技术。另外,请注意7300是支持SLI的。双400MHz RAMDAC,支持两个QXGA显示屏,其超高人机工程刷新率最高可达2048x1536@85Hz。
下面介绍的是第一款采用Geforce Go 7300的笔记本ASUS A6Vm。它采用了Pentium M 2.26GHz 533MHz FSB,内存是Hynix DDR2 533MHz 512MB x 2 CL 5-5-5-15,芯片组方面采用上Intel i915PM北桥配撘撘ICH6南桥,硬盘100GB,64M Geforce Go 7300显卡,15.4寸WXGA(1280x800)贵丽宽屏,DVD Dual光驱。由于G72M支持TurboCache技术,能透过高速的PCI-E接口分享系统内存,因此绘图核心虽然只有64MB,但在驱动系统却会显示为256MB,代表绘图核心最高可分享256MB系统内存。
Geforce Go 7300 Geforce Go 6200
3DMark 2001
1024 x 768 12061 11043
1280 x 1024 8941 7538
1600 x 1200 6207 5136
1600 x 1200 1083 793
@4xAA
3DMark 03
1024 x 768 3717 3395
1280 x 1024 2666 2244
1600 x 1200 1722 1425
Geforce GO 7300的发布以及与华硕合作的量产机型的推出,和ATI打了个时间差,至少在时间上是占了优势,整整比ATI提前一个季度有多,一个季度的时间在讯息万变的今天意义有多大?至少表明NV在制造能力上已经没有问题。那么功耗和功耗控制呢?90nm的控制肯定要比110nm或130nm下的好。据nVIDIA的说法功耗会与上一代核心相同即与6200是一样的,请注意,6200的功耗与ATI的芯片相比差距已经不太大了,在7300上nVIDIA也有了自己的第六代POWER MIZER技术,不知道是否能够有所超越?这里有个数据,在MobileMark2002测试中A6VM的4800mAh锂电能坚持128分钟。 ——新7系(怎么听起来有点象BMW的广告?^_^)、MXM、SLI,或许就将成为nVIDIA动摇ATI王座的三大利器?我们看到,NV真的一步步站起来了。
X300是ATI在PCI-E上的开端之作,虽然从上面的测试中可以看出X300的不足,但PCI-E的确潜力惊人,是发展方向没错的。这也就是为何ATI在9800后没有继续AGP系产品的原因。X300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其独具的FullStream让人在没有块状影像的困扰下离线观赏流媒体文件,VideoShader则能以最高级的视频质量和最优化的功耗来播放 DVD 光盘片,另外“自动显示器配置”(ADC)、Vari-Bright都有功效。对于那些寻求稳定的二维和先进的三维图形性能的笔记本电脑用户来说,X300 图形加速器可谓再理想不过的解决方案。求稳吗?想想,大佬IBM都在其最重要的T系列上选用了,能错的了吗?
X1600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并启用了ATI第一代90nm工艺生产,整合了1.57亿个晶体管,具备12条像素流水线和5个vertex Shader单元,4个纹理单元、4个Render Back Ends和8个Z Compare单元和单周期最高执行128个线程的能力。这比原先ATI针对中档市场的RV410的的8条像素管道要多了4条。传承了R520的众多优秀设计,因此相比原先的核心实在是要先进了许多,启用了全新的Shader架构,提供对SM 3.0的支持、采用新的内存控制器结构、更高的图像品质(支持HDR,具备128FP运算能力,提供新的抗锯齿功能)、支持AVIVO平台。还有个Render Back End(RBE)值得一提,它类似于NVIDIA显示卡中的ROP(Raster Operation Processor光栅操作处理器)功能,而且在执行FP16操作的时候还可以实现多重采样抗锯齿,也就是说在执行诸如HDR这样的操作的时候,RV530还可以实现AA采样或者抗锯齿。这是由于目前任何NVIDIA显示卡的。虽然,在RBE数量上来说,RV530仅有4个,这比R520的16个实在是少了太多!况且上一代RV410都拥有完整的8个RBE单元和8个纹理单元。